热轧板因高温轧制过程中易产生氧化铁皮、轧制纹路及尺寸偏差,表面质量和精度通常低于冷轧板。改善其表面质量和精度需从轧制工艺优化、设备升级、后续处理三个维度入手,结合生产环节的关键控制点针对性解决。下面
广东钢材批发小编介绍一下具体方法如下:

一、轧制工艺优化:从源头减少缺陷
控制加热与氧化铁皮生成
优化加热制度:采用 “低温慢速加热”(加热温度降低 50-100℃,保温时间延长),减少钢坯表面氧化(氧化铁皮厚度可从 10-20μm 降至 5-8μm);同时通入惰性气体(如氮气)或还原性气体(如煤气),抑制氧化反应(尤其对低碳钢效果显著)。
高压水除鳞强化:在粗轧前、精轧前增加高压水除鳞工序(压力提升至 15-20MPa,传统为 10-12MPa),并优化喷嘴角度(45° 斜角),彻底清除钢坯表面的一次氧化铁皮(避免轧制后压入钢板表面形成麻点)。
提升轧制精度与表面平整度
精轧机组参数优化:
采用 “多道次小压下量” 轧制(每道次压下率控制在 10%-15%,传统为 20%-25%),减少轧制变形不均匀导致的波浪形或瓢曲;
控制轧制速度与温度匹配(终轧温度稳定在 800-850℃,波动≤±20℃),避免因温度不均导致的厚度偏差(厚度公差可从 ±0.3mm 缩小至 ±0.15mm)。
辊系管理:
精轧工作辊采用高光洁度轧辊(表面粗糙度 Ra≤0.8μm,传统为 Ra1.6-3.2μm),减少轧制纹路;
定期对轧辊进行磨削修复(每轧制 500-1000 吨钢板修磨一次),避免辊面磨损或粘钢导致的表面压痕。
冷却与卷取控制
采用 “层流冷却分段控制”:根据钢板厚度和钢种,精准控制各段冷却水量(如薄规格板加速冷却,厚规格板缓冷),避免冷却不均导致的翘曲(平面度可改善 30%-50%)。
卷取时控制张力(张力波动≤±5%),避免松卷或过紧导致的表面擦伤(尤其对薄热轧卷效果明显)。
二、设备升级:提升控制精度
引入自动化检测与反馈系统
安装在线厚度检测仪(如 X 射线测厚仪)和板形仪(激光板形仪),实时监测钢板厚度和平面度,数据反馈至轧机控制系统(响应时间≤0.1 秒),自动调整轧辊压力和速度,实现闭环控制(厚度精度可提升至 ±0.1mm 以内)。
增加表面缺陷检测系统(如视觉成像检测),识别氧化铁皮残留、划痕、麻点等缺陷,自动标记并剔除不合格品,避免流入下道工序。
轧机设备强化
升级精轧机组为 “六辊可逆轧机”(传统多为四辊),增加中间辊轴向移动功能,更好地控制板形(尤其对宽幅钢板,平面度偏差可控制在 2mm/m 以内)。
采用液压 AGC(自动厚度控制)系统,替代传统电动 AGC,厚度调节精度从 ±0.05mm 提升至 ±0.02mm,响应速度更快(≤50ms)。
三、后续处理:修复与提升表面质量
表面清理与修整
酸洗处理:对热轧板进行盐酸或硫酸酸洗(浓度 10%-15%,温度 60-80℃),去除表面氧化铁皮,获得洁净表面(适合作为冷轧板的原料,或用于对表面有一定要求的场景)。
抛丸 / 喷砂:对厚板采用抛丸处理(钢丸直径 0.5-1mm),清除氧化皮和锈蚀,同时增加表面粗糙度(便于后续涂漆附着),表面光洁度可提升至 Ra3.2μm 以下。
矫直与精整
采用 “多辊矫直机”(如 20 辊矫直机)对热轧板进行精整,通过多道次微小变形消除内应力,改善平面度(矫直后平面度≤1mm/m,传统矫直机为 3-5mm/m)。
对要求高精度的热轧板(如机械加工用),进行冷态平整轧制(小压下量 0.5%-1%),进一步提升厚度精度和表面光洁度(Ra 可降至 1.6μm)。
表面涂层防护
对需防锈的热轧板,进行磷化处理(形成磷酸盐保护膜)或涂覆防锈漆(如环氧底漆),既提升耐腐蚀性,又掩盖轻微表面缺陷(如细小划痕)。
四、针对不同场景的优化重点
用于冷轧原料的热轧板:重点优化氧化铁皮清除(酸洗前处理)和厚度精度(控制在 ±0.1mm),减少冷轧工序的加工量;
结构用热轧板(如钢结构):侧重改善平面度(减少焊接变形)和表面除锈(提升涂漆附着力);
机械加工用热轧板:需通过精整矫直提升平面度,并进行表面抛丸(便于后续机加工定位)。